首先,生活中常見造成皮膚乾燥的原因有哪些呢?
生活中常見造成皮膚乾燥的原因,包括皮膚病、氣候、紫外線、過度清潔或是年紀的變化帶來的膚質改變。
皮膚疾病:許多不同的皮膚疾病,例如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等,都會造成皮膚乾燥;這時候必須以治療疾病為主,皮膚的保溼保養為輔。
天氣乾冷:溼度、溫度較低的環境下,皮膚保水度會變差;經表皮的水份流失會增加造成皮膚乾燥。
年紀:隨著年齡的老化,皮脂腺的出油量會下降,肌膚保水力隨之下降。
紫外線(短期曝曬造成的曬傷或長期曝曬造成的光老化):紫外線會傷害角質層造成保水能力下降。
過度清潔或使用對皮膚過度刺激的潔膚產品:我們的皮膚是呈弱酸性,使用鹼性的產品洗臉或是含較強界面活性劑、甚至含有柔珠或顆粒的潔膚產品,容易造成皮膚受損乾燥。
保溼產品的功效在哪裡?各類保濕產品的差異在哪?
許多人尋尋覓覓找尋最昂貴強效的保溼聖品,殊不知其實具有最強保溼功能的,就是皮膚自己本身的保溼屏障。具有健全保溼屏障功能的漂亮肌膚具有以下特色:
1.存在天然保溼因子
2.角質細胞間有脂質結構,避免水份散失
3.角質細胞排列平整,看起來既不脫屑又平滑光亮。
所以所有保養品的基礎概念,就是仿照這個最強保溼品來設計的喔!保養品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輔助健全皮膚表皮屏障,維持良好的皮膚健康。
為了達到這樣的功能,一個保養品的基本重要組成有三個
1.溼潤劑:就像是「保溼因子」,將水份收容在表皮層
2.鎖水劑:模擬皮膚的「脂質結構」,阻止水份蒸發
3.潤滑劑:而潤膚劑就是「撫平角質細胞」使皮膚表面看起來平順。
在這樣的組成下,一個好的美容保養品即具有以下功能:
1. 輔助增加皮膚的保溼度
2. 增加皮膚細緻滑嫰的觸感
3. 讓外觀看起來更好看
4. 將少許的功效物質傳達至皮膚較深層
各類保濕產品的差異在哪?
保溼產品以許多不同的型態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化妝水、精華液、乳液、乳霜,是傳統我們最常聽到的幾種步驟及不同型態的保溼品。然而現在有更多的輕乳霜、水乳、出水霜等等,這些又有什麼差別呢?答案最終還是回歸保養品的實際組成,如果保養品的溼潤劑成份比例越高,它就會偏向補水的角色;而鎖水劑的比例越高,就會多一些油封的角色;至於潤滑劑及現在因應各種不同質地的保養品所需加入的界面活性劑等等,主要還是增加保溼品的滑潤感及使用感受,與其功效的直接影響較低。
如何根據不同的膚質挑選適合的保濕品;什麼狀況下使用什麼保養品?
前面有提到,由於皮膚本身就是最強的天然保溼屏障,所以假設自己覺得膚況很好,並不需要有壓力一定要層層疊疊地在臉上擦上多道的保養程序。
一般在購買日常使用的保養品的時候,建議最好先試用。因為保養品使用在臉上的舒適度極為重要,保養品是每天都會被洗掉的東西,是需要重覆的擦在臉上的,所以能有好的舒適度而持續使用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觀察使用後臉上的滑潤與光澤感。
光看保養品的名稱很難確定它的實際組成,一般消費者要讀懂成份表也是很困難的。但大致上,定位為化妝水的主要成份就是水,角色是讓角質作溼潤,以利於吸收後續保養品,實際保溼效果不大,可以視個人使用習慣來選擇即可。目前市面上大部份的保溼產品,若是溼潤補水效果為主的,呈現出來都會偏向凝膠、透明膠狀;而鎖水比例比較高的,擦起來會較為油膩。現今也有許多產品兼有部份溼潤和部份鎖水的功能。所以在試用的時候多半還是可以略知一二。可以針對自己的膚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乾性膚質/特別乾燥的狀況(飛行,寒冷天氣)/醫美雷射術後:
溼潤和鎖水功能都很重要,因為皮膚功能差的時候單純補水還是容易散失,鎖水成份的角色很重要。
油性膚質:不一定要狂擦保溼。應該重視清潔,在清潔後或皮膚較乾的時候擦保溼產品即可。保溼品宜儘量選擇清爽的,往往單用一個兼具溼潤和輕微鎖水功能的保溼品即可。
混合性膚質:
通常T字部位是皮脂腺功能較旺盛的地方,依照不同區域的出油的程度作保養品的調整。
使用保養品的先後順序
油性膚質:
不一定要狂擦保溼。應該重視清潔,在清潔後或皮膚較乾的時候擦保溼產品即可。保溼品宜儘量選擇清爽的,往往單用一個兼具溼潤和輕微鎖水功能的保溼品即可。
混合性膚質:
通常T字部位是皮脂腺功能較旺盛的地方,依照不同區域的出油的程度作保養品的調整。
使用保養品的先後順序
在同時使用多樣產品或是藥膏的時候,一般越是偏水相的越是放在前面,而具有鎖水效能的油脂或是油膏類的外用產品建議放在後面。
保溼挑選,適合自己的膚質和膚況最重要;皮膚本身就有基本的保溼能力,日常保養品應該扮演的是不刺激,輔助保溼,增加肌膚舒適的感受才能達到保養的目的喔!